close

內容來自hexun新聞

輸出戰略能化解產能過剩嗎?

王恒利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“堰塞湖”,大量積蓄的產能造成瞭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,可一旦釋放出來,將不可避免地對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沖擊,化解過剩產能特別是鋼鐵、造船、電解鋁等行業的嚴重過剩產能,成為當務之急。最近,有一種觀點提出,可以通過“輸出戰略”來化解過剩產能。所謂輸出戰略,就是把過剩產能向有需求的海外市場轉移,將之轉化為國傢債權。這種觀點還拿出瞭當年美國“馬歇爾計劃”作為論據,“二戰”後,美國的工業部門也面臨著產能過剩,馬歇爾計劃其實就是“資本輸出+產能輸出”,向受援國提供低息、無息貸款乃至贈款,用以購買美國制造,消化國內產能,這種“資本+產能”雙輸出模式促進瞭美國和西歐戰後經濟的發展。乍一看,中國目前也完全可以采取“資本+產能”的雙輸出。一方面中國目前坐擁3.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,苦於投資渠道匱乏,不得不高配美債資產;另一方面,產能過剩一直困擾著實體經濟,“雙輸出”似乎可以化解兩個“堰塞湖”。但是,“馬歇爾計劃”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經濟背景,可借鑒的意義到底有多大值得商榷。更重要的是,從產業結構上講,當年美國面臨的過剩和中國目前面臨的過剩完全不一樣,美國過剩體現在制造能力上(如汽車工業等),而中國過剩更多地體現在初級加工品(如鋼鐵、光伏、電解鋁等)。不妨以鋼鐵、光伏和造船這三個行業為例,分析一下產能輸出是否可行。2012年,中國的粗鋼產量為7.16億噸,占全球產量的46.3%,僅河北一省的產量,為美國的1.8倍、印度的2.1倍,與歐盟27國產量相當。而目前粗鋼產能逼近10億噸,開工率僅為75%左右。假設開工率提高5個百分點,粗鋼產量就釋放瞭5000萬噸,這些年中國鋼材出口平穩,意味著國際市場需求穩定,且不說這5000萬噸增量能否被消化,僅所帶來的價格變動,對貿易商和加工企業來說都將是災難性的打擊。造船面臨著需求不振的難題。航運業是強周期的行業,目前還未走出低谷,船東要麼取消訂單,要麼延期付款,勒緊腰帶過日子,船廠有產能沒需求,又向哪裡輸出呢?光伏更是一個典型案例。由於補貼政策不到位等因素,目前中國國內市場還未發育成熟,光伏組件主要出口海外,由此引發瞭一系列貿易爭端,加之需求大國正在減少補貼政策,光伏企業出口模式已難以為繼,紛紛將目光瞄準國內市場。可以預料,未來光伏的主戰場將在國內,而非海外。產能輸出的另一個惡果是價格戰,中國稀土為什麼“黃金賣出白菜價”?根源就在於企業競相擴大產能,競相壓價出口,導致稀土的價格與價值背離。在這種情況下,配額制、出口資質等一定的約束機制是必需的,鼓勵出口隻會造成產需進一步失衡。還有一些行業受運輸半徑的制約,即便產能過剩再嚴重,也隻能在本區域市場消化(如水泥),跨區域或者向海外市場輸出的難度非常大,成本也極高。當然,有一些加工制造業可以進行“資本+產能”雙輸出,如天虹紡織集團投資3億美元在越南建立紡織工廠,但這種“輸出”的動機並非出於產能過剩的壓力,本質上是基於生命周期理論基礎上的產業梯度轉移,即轉移到生產要素更加低廉的地方,攫取更高利潤。產業梯度轉移和產能輸出是兩碼事,僅為表現形式一樣,但不可混為一談。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很多,除瞭能被時間熨平的供需失衡波動外,還有貨幣超發的因素,有國企因“軟預算約束”導致非理性擴張的因素,有地方政府幹預和刺激的因素。治理產能過剩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國內產業政策,應對癥下藥,如去杠桿化、建立國企約束機制、減少行政對微觀領域的幹預等等。“產能輸出”或有一定效果,但非常有限,不能寄予厚望。

新聞來源http://news.hexun.com/2013-10-30/159187254.html

民間信貸年息怎麼貸款比較會過件苗栗支票貼現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arlslkj142xgd 的頭像
    karlslkj142xgd

    jvv路好物分?

    karlslkj142xg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